【两会专访】构建新时代大学创新体系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代表
2023年03月13日
书记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代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如何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是高校特别是能源特色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
我国能源转型正处于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阶段,为此,郝芳代表建议,要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有效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同时,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发挥国内油气资源的基础保障作用。在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基础上,强化能源领域自主创新,在油气资源绿色高效开发与低碳清洁利用,深层、深海、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郝芳代表认为,端好“能源饭碗”,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创新。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构建以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为主体的新时代大学创新体系,为端好“能源饭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郝芳代表指出,高校要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要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能源行业转型趋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符合高校特色优势、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要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强化本硕博相衔接、文体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相平衡、多学科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建设社会和高校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积极采用校企共建、订单式培养、重大项目育人等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郝芳代表表示,高校要努力推动能源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支持,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打造特色鲜明、相互支撑、更加协调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加强前瞻性布局,强化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服务;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使命和责任,以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新增设一系列本科专业和学科学位点,新成立一批学院和研究机构;大力推进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努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动人才团队、平台设备、创新能力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平台体系;聚焦深地(深层油气)、深海(深水油气和可燃冰)国家战略,组建“石油+X”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团队,实施政校企协同攻坚。
郝芳代表介绍,“双一流”建设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专项,10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构建完善新时代大学创新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勇挑重担。
【两会专访】努力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
——访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宏代表
2023年03月13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其间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为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创造了条件、搭建了桥梁。”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宏代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十年来,‘一带一路’不仅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也是后疫情时代的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区域间的深度合作带来福音,也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机遇。”刘宏代表说。
十年间,大连外国语大学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努力绘就一幅出彩的教育画卷。刘宏代表表示:“我们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依托学校国际化办学平台‘走出去’,勇担时代重任,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培养具有一流外语水平、广阔国际视野、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端国际化人才。”
刘宏代表强调,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环境,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精准对接和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先后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院、东北亚研究院、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与辽宁省教育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与大连市发改委合作共建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成立东北地区首个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中国东北亚语言研究中心;与国外友好院校及驻华使领馆合作,围绕“一带一路”与区域国别智库建设,建立了7个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并在教育部门备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库支撑。2022年,学校举办了中国—中亚论坛教育分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校长论坛,积极开拓教育合作新领域;今年,学校将继续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筹备成立中国—中亚国家语言文化交流中心。
刘宏代表表示,大连外国语大学将继续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原则,不断拓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学校目前接受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各类留学生来校学习,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达63%,且人数连年增长,来华留学毕业生活跃在各国教育、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交流等领域,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当地汉语教学、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策出力。
“十四五”期间,大连外国语大学确立了“全面建成东北亚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的战略目标,更加注重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在东北亚地区的延伸和落地,全校师生积极服务大连、辽宁和东北的高质量发展,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刘宏代表说:“我们将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理念,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和辽宁深度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提供理论支持、智库支撑和人才保障。”
面对时代大潮,刘宏代表对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信心十足,“我们要着眼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设立更加务实的项目;依托各类国际合作平台,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区域人才紧缺问题;大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进一步搭建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化转型的设施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发动数字化新引擎,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供需两端协同持续发力赋能,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如有类似需求,请找作者:网络整理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作分享学习展示,请勿做他用。
部分作品搜集于网络,无署名作品请点击作品认领进行认领和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