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七十芳华正少年 接续奋斗新时代 1 把新闻理想写在巴蜀大地 4 一路同行,携手并进推动社会发展 6
七十芳华正少年 接续奋斗新时代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在*七十岁生日来临之际,我们在此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代表四川广播电视台,向大家莅临座谈会表示衷心感谢!
七十年风云激荡,大浪淘沙;历史深处的回响,壮怀激烈。七十年前,一道红色电波,从*市一条小巷出发,飞向巴山蜀水。那天,是1952年10月1日,新生的共和国三周岁生日。
历史从这里启航。七十年初心不改,与党同心、与共和国同行,我们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力军,是全省新闻舆论战场的主阵地;七十年风雨兼程,无论是建台初期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壮大,还是新时代融合发展的高歌猛进,一代代*人用镜头记录新时代的气象万千,用话筒传递巴蜀大地的沧桑巨变。
我们是历史风云的记录者。从成渝铁路到成渝高铁,从二滩水电站到白鹤滩水电站,从长虹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到成南达万高铁的第一座桥梁,从双流机场到天府国际机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四川力量,凝聚在一个个珍贵瞬间,成为四川人的共同记忆。
我们是四川故事的讲述者。我们讲述春天故事的四川篇章,中国农村改革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川西平原的稻花香、大巴山的农民兄弟吃上饱饭后的喜悦,在我们的镜头中;第一颗原子弹、神舟飞船、嫦娥一号、北斗导航,大国重器饱含的四川精神、四川贡献,在我们的话筒里。
岁月的长河,总有一些篇章难以忘怀,会因为我们的记录、讲述而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忘不了攀钢炼出的第一炉铁水、悬崖村村民乔迁新居的喜悦;忘不了雅康高速通车那天,雪域高原再唱山歌给党听的动人景象;忘不了19年前,*记者独家采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书记的珍贵画面,他在广元的大山里,与当地百姓商量东西协作、脱贫奔康。
那些人、那些事,叠加在一起,就浓缩成一部四川的发展史,也是*七十年的奋斗史。
事非经过不知难。七十年来,从几间简陋房屋到几十层的广电大楼,从十多个人到几千人。今天,我们是聚合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等所有传播平台、覆盖11亿人的新型主流媒体!
事业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我们不会忘记第一代*人,那些来自山西、山东解放区的南下干部,那些从进军大西南的硝烟中走来的刘邓大军小战士,还有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进*的大学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芳华,成就了今天的我们。在此,我代表*党委,向为*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的老同志、老员工表达崇高敬意!向接过接力棒,奔跑在新时代的新一代*人送上祝福!
此时此刻,重温七十年如歌岁月,应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始终坚持牢记嘱托,听党话跟党走。不同历史时期,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没有变,党管媒体、政治家办台的原则没有动摇。牢记总书记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嘱托,坚定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播正能量。三线建设的热火朝天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四川经验,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记录四川奋力前行的足音并融入国家的宏大叙事,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凝聚强大力量。
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争创一流。从黑白到彩色,从标清到高清再走向4K超高清,从地面传输到卫星传播,从广播电视的单打独斗到人工智能全媒体时代,拥抱新技术,革自己的命。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四川观察》新媒体矩阵成为全国主流媒体第一阵营排头兵,壮大自己才能守住阵地。
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在田间地头找素材,才有了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新闻。才有了《藏北人家》《蜀道风流》《又望三星堆》《火红年华》等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精品。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她启示今天、告诉未来,“四个始终坚持”是我们的宝贵经验,是从七十年发展中得出的历史性结论!
此时此刻,站在两个七十年的交汇点,更应该问一问,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不久前,晓晖书记对*的宣传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树品牌,记录好、传播好我们的新时代。
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壮丽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产生精品力作的广阔空间。
总书记对四川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四川工作的殷殷嘱托,以及省委带领全省人民牢记嘱托、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具体实践,就是最值得记录、传播的好声音、好故事。
拼经济、搞建设的一线,千帆竞发、你追我赶;天府粮仓添新粮,希望的田野大有希望;双城经济圈建设每天都有新故事;康巴高原、大凉山深处,脱贫后的藏族兄弟、彝族老乡有什么新打算?新旧交替之际,我们一定精彩收尾、漂亮开局,献礼党的二十大!
七十年,25550天。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永不懈怠、永葆青春,七十归来仍少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在全省大局中明晰自身方位,聚焦争创全国一流目标,在守正创新中谋划*路径,不忘来时路,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走进下一个意气风发的七十年!
把新闻理想写在巴蜀大地
今年是我入职*的第15个年头。我到*的第一次洗礼,也是在一个特殊的新闻现场。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乘坐第一批直升机进入北川。北川、汶川、青川,我转战几大极重灾区,受灾群众失去亲人的悲伤、奋起自救的坚强以及拯救生命的感动,通过我们的镜头出现在电视上,为领导决策、为全社会了解灾情、共克时艰贡献了力量。我真切体会到,我们播出的不仅是新闻,还有生命和希望;我也感受到了什么叫使命、担当。
这份使命、担当,已经植入*人的基因,在几代*人之间传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大凉山,为拍到一户彝族兄弟脱贫摘帽的好故事,我的同事一待就是半年。在红军当年走过的沼泽地若尔盖,我们用镜头记录当地百姓牢记总书记嘱托,对长江黄河水源地的守护;这份使命、担当,让我们越是艰险越向前。在“9·5”泸定地震灾区,从磨西镇到王岗坪,我们一次次翻山越岭,在余震中记录新时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的生命救援,那些声音和画面,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如有类似需求,请找作者:网络整理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作分享学习展示,请勿做他用。
部分作品搜集于网络,无署名作品请点击作品认领进行认领和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