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马俊昀(2019年7月8日)同志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我市工业企业发展的有关问题。为了使大家对德州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分四个方面来讲:一是简单介绍一下德州工业的发展历程;二是德州市工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主要做法;三是全面分析工业发展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四是德州市工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一、德州工业的发展历程为了便于讲解,我大体将德州工业发展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其中改革开放以后是我市工业大发展的阶段,我也将介绍的重点放在这里。(一)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德州的近代化工业始于1902年开始建设的“北洋机器制造局”(属于官办军工企业,1867年创建于天津,1902年迁来德州,设备由德国、英国进口,主要生产子弹,年产约1200万粒,1911年改为德县兵工厂,1926年停办)。1915年,官办临邑惠爱织布厂成立。1930-1932年,各县官方先后筹建12家织布工厂,统称“平民工厂”,同时,民间纺织业也有所发展,形成了以宁津县柴胡店为中心的纺织品生产贸易市场,有“小天津卫”之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我市的工业化进程,纺织业近乎绝产,酿造、铁业、木业、榨油等作坊也纷纷停业。1946年解放后,党和各级政府首先着手恢复工业生产。1949年,全市工业企业25家,总产值254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经过3年恢复,我市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0年1月,德州电厂正式投产发电。1951年,建华铁工厂、益民铁工厂建立,成为我市机械工业的基础。1952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有96家,比1949年增长2.8倍,工业总产值达6500万元,比1949年翻了一番还多。1952年开始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者纷纷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合作社或生产组。1957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199个。由于全国范围内“左”的错误泛滥,“大跃进”、“共产风”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三年自然灾害又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我市工业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力大幅下降。1962年工业总产值0.8亿元,比1957年减少33.7%。1963年后,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盲目上马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我市工业从1963年开始回升。同时,发展了一批机械制造和机械维修业。经过3年的经济调整,我市经济得到恢复。1965年工业总产值1.73亿元,比1962年增长117%。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等一系列原因,使我市刚刚恢复生机的工业经济步履维艰。1978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仅为8.7亿元。(二)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建设的转折点。全市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内部结构朝着合理、协调的方向发展。经过2年调整,全市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198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9亿元,工业经济逐步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上世纪80年代,我市农村个体加工业户和小商品流通业户开始出现。“六五”期间(1981-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0.98%。通过对老设备、旧厂房和落后工艺的更新改造,多数企业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截至l985年底,全市已有工业企业1126家,形成了食品制造业、纺织工业、木材加工业、造纸业、化学工业、建材业、机械工业等30多个门类。在此基础上,乡镇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为全市工业的推动力量。这期间,全市工业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开展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企业改革逐步深化,重点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企业内部开始打破长期形成的“大锅饭”、“铁饭碗”,给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七五”期间(1986-1990),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7.99%,华能德州电厂、德化11万吨尿素、临邑炼油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初步形成了以轻纺化工为主体,机械建材等为辅,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上
如有类似需求,请找作者:网络整理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作分享学习展示,请勿做他用。
部分作品搜集于网络,无署名作品请点击作品认领进行认领和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