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2019 年/7 月/15 日/第 010 版理论抓住重点,增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主任 教授 吴玉敏在我国,意识形态问题从来就不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而是深刻影响其他领域和整个社会生活的问题。尤其在民族地区,不仅要高度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更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把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以“五个认同”教育为主要内容,夯实本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我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抓好“五个认同”的教育是民族地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性任务,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更是为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构筑坚固堡垒。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让各族人民真切明白一个道理,民族的发展、个人的幸福是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了,民族和个人才能真正实现地区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就是要自觉认识到,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与各民族的权利统一在一起;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就是要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华大地上的每一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中华文化支撑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已经成为激励各族人民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强化对中国我党的认同,就是既要明确认识到中国我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居功至伟,其作用无人能敌;又要正确认识中国我党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切实形成在中国我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深刻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要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心和决心。二、以青年学生为重点,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的人群主体 无论是从思想的活跃程度,还是未来发展的主体力量,还是不同力量的争夺对象,青年人特 别是青年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都是意识形态影响的中坚人群。在学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中,要 以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对中国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自觉认同。应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 一草一木都姓“党”、一砖一瓦都姓“社”的明确主张,从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体现、贯穿 这种要求。同时,要特别关注包括民族地区高校在内,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无论是 在教师、研究人员还是专业博士生中,‘逃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这是关系到马 克思主义的未来、关系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的大事,决不容小觑。”在加 强政治建设的大氛围下,有些教师、学生可能不会公开地贬低、反对马克思主义,但漠视、无视 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在高校从对所有师生的普遍意义上重视马克思主义、讲马克 思主义是一项必须改进的工作。尤其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青海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就更是迫在眉睫。切实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加强政治建设等根本 要求,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既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又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对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根本政治素养的鲜明强调和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指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第 1 页 共 3 页“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方面,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思政课队伍。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先秦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管仲认为,国家税收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人感觉不到——“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把税藏在价格里。我们的学校特别是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时,就是要做到“用之于无形,使人不厌”,改变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以生动
如有类似需求,请找作者:网络整理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作分享学习展示,请勿做他用。
部分作品搜集于网络,无署名作品请点击作品认领进行认领和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