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伟大实践思考文章-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人类活动空间扩大,航空交通更加便利,人员流动更为频繁,传染病疫情风险也逐渐增长。针对当前以及未来重大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为了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维护公共卫生领域的长治久安,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从意识、制度、能力和技术等四个维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在意识层面上,牢固树立危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目前来说,人类对新型病毒等安全领域仍然知之甚少,重大传染病风险从未远离人类社会。当前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各种复杂和不确定性危机易发多发。进入新世纪以来,全世界多次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先后6次宣布发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病等特别重大疫情发生概率低,但是风险始终存在,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面对各类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公共卫生风险,各级领导干部需具备忧患意识、风险识别和危机决断能力,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特别是对于新型病毒造成的不明原因肺炎等未知传染病,领导干部应敢于担当,按照疑危从有的原则,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迅速果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第一时间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危机扩大化。二、在制度层面上,完善预防为主的疫情早期监测与预警体系在人类与传染病的长期斗争中,预防为主原则被反复证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好的效果。为此,应进一步强化预防准备在卫生应急体系中的先导性作用,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提前发现传染病是预防准备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在于完善疫情早期监测与预警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现能力就是处置能力,早期不能及时识别与发现传染病则是最大的公共卫生风险。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在此背景下,能否在第一时间监测到感染病例,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与隔离感染病例,是疫情初期应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此,应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疫情监测、预警发布与响应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重点监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提高智慧化监测预警的灵敏度与全面性,落实预警发布与响应行动责任制。三、在能力层面上,提高先期处置和疫情防控的快速反应能力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大制约条件就是时间因素。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日常事务可以按部就班处理,而灾难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让人们措手不及,必须争分夺秒加以处置。为此,需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树立以快应变的应急理念,不断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流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结合情景构建方法,对假设的最坏情景参数进行具体赋值,借此分析与改进应急预案的不足之处。加强应急演练与培训,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模拟演练与实战演练,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的能力水平。健全应急指挥机制,从纵向和横向上理顺各级各部门的指挥权限与职责,明确启动应急响应的触发机制与流程,积极探索应急指挥部标准化建设,完善多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疾控队伍和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建设,重点针对早期感染环节,第一时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救治等先期处置,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与有效性。四、在技术层面上,加强科技支撑的基础研究和应急物资储备防控传染病疫情的手段主要有两类,即以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为核心的药物治疗措施和以增加社交距离为核心的社会应对策略。但从整体上说,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防控,都需要借助科技在
如有类似需求,请找作者:网络整理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作分享学习展示,请勿做他用。
部分作品搜集于网络,无署名作品请点击作品认领进行认领和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