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兴趣图谱和社交图谱
什么是兴趣图谱
兴趣图谱则是一种表明“我喜欢这个”的网络图谱。是以人和人的共同兴趣 为线索的图谱,以分享共同的兴趣为基础,但是不一定认识人。是一种表明“我喜欢这个”的网络图谱,兴趣图谱则是通过人们相同的兴趣将众人聚集在一起。
兴趣是什么?
“兴趣”在互联网中,就是组织用户群体,对信息进行分组组织的一个工具。 (个人认为是对UGC的一种有效管理)
基于兴趣,将特定的用户构成群体,并实现了对信息的分类处理,对于用户分辨处理各类无序的互联网信息带来了具有巨大的价值。 (引自文章“国内pinterest发展介绍)
什么是社交图谱 ?
社交图谱是一种表明“我认识你”的网络图谱。是人们线下关系在线上的简单映射。
关系是什么?
Sns中现有的三种社交关系:
- 强关系: 我们深刻关注的人
- 弱关系: 我们被松散连接的人,类似朋友的朋友
- 临时关系:我们不认识但与之临时产生互动的人;临时关系是人们没有承认的关系,但是会临时性联系的,比如我们在淘宝上临时聊天的店家,豆瓣上评论的回复等。
兴趣图谱和社交图谱的区别
两种图谱实际上是用户在互联网上另种不同角度的诉求。关系图谱承载了用户与好友进行沟通互动的情感需求,而兴趣图谱则体现了用户追求品位、获得知识的自我实现需求。
2.以新浪微博和蘑菇街为例
发现关系和兴趣是如何体现在产品中。
2.1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已经不是刚刚模仿twitter的样子了……
新浪微博再开始的时候承担的更多的是媒体的属性。所谓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 具有以下特征:
- 单向关注;
- Fellow,基于对话题或人的兴趣进行关注或转发;
- 信息破裂性传播;
- 信息的过滤;
- 基于兴趣的用户群体组织没有粘性; 话题感兴趣,人们聚集,话题讨论结束人们便散开,没有很强的粘性。
个人主页:
微博改版之后更加强调个人主页的功能。新浪作为媒体的时候,突出的信息的传递,用户在网站中的个人形象不够丰满也不够真实。
新浪此次改版放大个人头像,自定义banner,将个人信息至于页面重要位置,是要更好的展现个人形象。用以弥补原来作为媒体时,个人形象和个性不饱满,是个人信息的沉淀。
分组功能
类似google+圈子的分组功能,信息定向发布,是线下社交关系在线上的一种映射。
由于媒体的公开性,当时的新浪微博也不可能像qq空间一样设置访问权限,所有的人是无区别的对待,但是在真实社会中中是存在强弱之分的。
定向发布的内容只有定向的分组成员才能看见,且只能评论不能转发,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信息,限制信息流。
关系链
个人主页右侧的微关系,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三种关系链。比如我与果壳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共同关系或者兴趣;
我和他之间的联系,相当于关系维系;
发掘新的关系或者兴趣,拓展关系链
动态
以后会是timeline吗?微博中的信息流过快,信息很难沉淀,“动态”功能其实就是其他社交网站标配的“新鲜事”功能,主要是是说明用户在社区留下的动作,让用户可以更好的推销自己。
表情
很像facebook的赞的功能,是一种很强的带有个人表示的指标。表情的设计或许是为了以后的精准营销做准备。比如我赞了一个关于美妆的内容,拿以后或许可以给我推荐一下美妆的品牌等。
求关注
很早以前的功能,但这个功能是新浪微博向社交网站转型的信号。微博本身是一种单向的关注和传播机制,新浪慢慢的开始转向双向的关注;胸一个简单的信息平台转向类似facebook的具有强社交功能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