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位于青州市北郊,现有学生1205人,在职教师99人,教学班25个,党员21名。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服务社会,为幸福人生奠基的人,充分发挥我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实施“一三三”党建工作法,提升了办学水平。
一、实施“红心向党梯级发展”推优工程,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
我校党支部将支部建在年级组,成立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党小组,实现了党组织建设无缝衔接,以党建带领团队组织建设,以活动和自主管理为载体,实施红心向党梯级发展工程,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开发区初中地处城乡结合处,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这一实际出发,我校党支部积极贯彻中共潍坊市委组织部《关于实施推优系列工程,加强党的后备力量的意见》文件精神,不断推进“红心向党推优工程”。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利用班会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党团队基本知识学习,让这些知识植入学生头脑,建立起党团队一体的机制。党支部突出“红色”主题,组织开展教育效果明显的团(队)活动,激发学生德育内生动力。开展“我是团员我光荣”主题团队会、红星网络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戴国徽、唱国歌、举团旗、学理论、知团情”活动、“中学生团员形象标准大讨论”活动、艺术节、运动会、团体操表演、元旦文艺汇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传唱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力推动了党团队一体化建设。
在各项活动开展的同时,我校党支部以红星共青团员组成的学生会为中心,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策略,为党培养后备人才。
每周一召开学生会干部会议,指导学生会干部树立“服务学校、服务同学、发展自我”的工作理念,制定“脚踏实地,热心服务”的工作口号。对班级管理、社团建设、活动组织等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整体素质,确保学生会干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学生会承担三项工作:班级管理、社团建设、活动组织。最突出的是班级管理。学生会干部值班,对午晚放学的三人排队、上下午课间操、课间秩序、学生集会等进行管理和考核。课间楼道、操场、放学教学楼前、餐厅就餐的队伍边,都能看到身着绿色马甲的学生会干部,他们每天值班、打分,每周向政教处汇报级部学生管理情况并上交检查结果,成为管理舞台上最亮丽的风景。
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对学生会干部进行评定,设“优秀红星学生会干部奖”,对红星学生会干部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青州、潍坊优秀学生干部、优秀三好学生等从这支队伍中诞生。
我校党支部通过活动和自主管理让学生一颗红心永向党,大批红星少先队员积极加入共青团,共青团员奋发向上发展成红星共青团员,走出一条:“少先队员——红星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红星共青团员——红星学生会干部——青州、潍坊等优秀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为党输送后备人才”的教育培养路线。作为全国红心向党推优工程的发源地之一,2009年4月,市人大副主任到我校视察;2009年6月,团省委副书记张辉到我校调研团队一体化建设工作; 2011年6月我校代表青州市迎接了潍坊团市委半年一度的调研;2011年12月,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儿童研究所长孙红艳;2011年12月,作为青州市唯一所初中学校参加了全国中学生共青团工作会议。
二、实施“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
我校党支部建立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提高合力效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教师和家长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原生态教育模式,努力培养服务社会,为幸福人生奠基的人。
学校党支部在育人上抓好校园、团队活动室、教室、文化长廊等阵地建设,使德育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周,利用开学典礼、升旗等引导学生学习“10个提倡10个反对”和“开发区初中学子形象”,让学生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树立怎样的自我形象。实施全员育人策略:坚持“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四原则,全体党员干部、教师全员参与,加强校园护导和学生管理,从学生进校到课堂和课间、从操场到放学等每一个时间点和角落做到了无缝隙、全覆盖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主题团会;每学期开展一次“党在我心中”主题班会、诵读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大赛活动;重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活动,让学生耳濡目染红色文化,让德育植入综合素质中,让学生了解党、相信党、热爱党。
我校党支部着力打造一支“四有”教师队伍,积极引领党员教师勇挑重担,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五大先锋联创活动”,人人争做先锋模范。我校党支部着力培养青年党员干部,学校五个科室中有四个科室主任是八零后的年轻干部。其中年青党员张帅同志一肩三职在级部管理和教育教学上赢得老师、学生、家长的赞誉,被评为青年党员先锋。开展党员“三个一”活动,即每个党员参与一个课题、承担一节公开课、结对一名青年教师,引领年轻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培养机制,实施“青蓝工程”,鼓励青年教师定期上公开课、汇报课,让党员教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师尽快上轨,先后培养了优秀党员教师5名,青年骨干教师10名,他们主动承担起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工作,成为育人“主力军”。其中党员示范班级七年级三班,班主任刘珊珊老师,秉承育人育心的理念,打造了日常管理、学习成绩双优的“优秀班级”,在班主任队伍中脱颖而出。党员教师在教学一线与同学科教师一起,积极参与个性化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改革和教研教改,形成了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法。如蒋延林老师的“三问三探”思想品德教学法;王本龙老师的“三精三活”数学教学法;入党积极分子刁金德、李坤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法在青州教学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全市举行了公开课。他们的分层次教学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有效参与度。党支部实行 “团队研修制”,,发挥党员名师带动效应。如陈洪梅党员语文名师工作室,创立了“一站式现代文阅读”教学法和“经典立本,素材突破作文”教学法,形成了“名师带名师,名师育名生”的良好氛围。我校党支部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教师、学生、家长零距离基础,有效解决家校问题,自觉接受家长、社会对教师的监督,促进了家校共育,提升了社会满意度。
我校党支部多方搭建与家长交流平台,实现了家校沟通的“三个一”:通过微信、飞信、电话等“线上”方式和家访、周末谈话等“线下”方式,及时与成绩起伏大、心理有波动、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实现了家校沟通的精准化;成立学校、级部、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喝家委会群,建立家委会“四进一参与”监督机制,通过家长进课堂、进食堂、进办公室、进活动现场,参与学校重大民主决策,搭建起家长和学校沟通的“连心桥”,实现了家校沟通的常态化;每天在家长微信群里跟家长进行沟通,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观看教育专家讲座,组织家长听一次专家报告会,每季度跟家委会共同组织一次研学活动,实现了家校沟通的多样化。
为更好发挥社会育人的作用,我校与潍坊汇才动力TA12青年团携手举办了“共托明天的太阳活动”大型公益活动,举办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来校讲座的家庭教育服务乡村行活动,聘请社区老党员来我校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请法治校长到校做法制报告等,并将学校教育文化与社区的文明建设融合到一起,全面提升育人环境。
三、实施“德育党建课程三融合”体系,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校党支部把德育、党建、课程有机融合,让党史、国史、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让党建进教材、进课堂,进综合素质,让党建入心入脑,为学生成长护航。
我校党支部推行“四个百分百”工程:“100%的党员领导班子成员登台上大课,100%的党员中层管理干部主讲微党课,100%的党员教师牵头设计跨学科党建整合课程,100%的任课教师进行日常学科德育渗透”。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 “德育党建课程三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学校实际出发研发了“升旗课程”、“研学课程”、“德育与学科整合课程”、“学生德育发展梯级培养课程”四种课程体系。这四种课程达成了党支部政治引领通过“德育党建课程三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政治素质依托研究党建融合课程提升、教学活动围绕育人目标展开的氛围。
升旗课程: 升国旗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形式。我校十分重视升旗仪式这块德育阵地的建设,开发了“国旗下的课堂”德育课程,经过不懈努力,我校的升旗课程以规范的程序、厚重的底蕴、宏伟的场面,被赋予特有的教育魅力,对师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
研学课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点,我们开发了传统文化研学课程。在研学中我们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如青州偶园古街研学让学生领略我们大青州古朴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游访大福地培养学生孝亲尊师之情怀;范公亭研学:领悟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和“不以物喜和不已悲”旷达胸襟,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德育与学科整合课程。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斑羚飞渡》是一篇很好的集体主义的教育素材:老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毅然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以此启发学生,生活中不能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物理教学和德育教学整合:在讲授大气压时,利用“神州七号”打开闸舱时的画面进行讲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通过德育与学科把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分辨是非的能力教育、坚强意志品质的教育等落实到每节课中。
学生德育发展梯级培养课程:在我校党支部领导下,初步探索出了阶梯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根据每一阶段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思维、道德素质的发展。我们确立了三个学年的班会课序列化主题,最终形成了“习惯养成”的七年级主题,“青春成长”的八年级主题,“理想奋斗”的九年级主题。同时,每个年级又根据学生在校上下学期共10个学月,每月确定一个学月主题。
依托于三融合体系,我校开发了党史、国史教材,从1927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现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年代先后顺序,编写为校本教材;开发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德育教材。利用历史课、政治课、国旗下讲话对校本教材进行系统学习,让学生牢记党的光辉历程,追忆峥嵘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德育党建课程三融合”体系立足于教师、学生思想教育的双翼齐飞,以课堂为依托,以课程为载体,引领党员教师带动非党员教师,做信仰铺路人,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课程的理念“落实、规范、提升”党建工作。
今后,我校党支部将进一步实施“一三三”工作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开创我校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创办学生舒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撰稿:韩志大、陈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