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穹顶之下》,应该给柴静捐款

今天看了央视《新闻调查》前知名记者柴静做的关于大气污染的报道,我第一次如此详细地知道,原来我们每天呼吸的糟糕空气,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的。

柴静是前知名的央视主持人、记者,她的报道曾经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但是现在她的身份已经不是央视记者,她的身份只是一个普通公民,一个和我们一样呼吸着糟糕空气的普通公民,任何一个不愿意忍受这样有毒空气的公民,都有兴趣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每天在呼吸这种空气。

我看了柴静拍的片子,我最大的感受是,时至今日,公众新闻报道已经开始公益化,它和其它任何公益组织一样,不应该再依靠广告的商业模式生存,它应该接受公众捐款,被社会供养起来,像柴静这样的公益新闻人,应该在社会的捐赠下衣食无忧,不用为自己的生计而发愁,从而可以去做出更好的公益研究。

在中国,或许我们叫公益报道太敏感,那我们就先叫它公益研究吧,作为一个对空气质量不满的普通公民,如果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有资格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在很大程度上,公益组织的作用是唤起民众觉醒,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与污染这样的公众敌人抗争的道路上来。

长久以来,新闻行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统一的,媒体既要承担社会监督的社会责任,又是一家需要盈利的公司,需要通过广告收入来供养为数众多的记者和编辑,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面,这种双重身份都运转的很好。但是时至今日,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整个媒体行业的广告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媒体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盈利的状况在许多媒体当中已经很难做到,一些媒体的记者编辑长期拿着微薄的薪水,完全依靠理想支撑着自己的工作。部分媒体因为受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开始走上歧途。

像柴静做的大气污染这种公众研究,并不需要太多的耗资,假设一部分人能够拿出自己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年收入去支持她,柴静这样的公益人可以更加无忧无虑地去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到的回报很可能是天更蓝,水更清,所有人的都受益,这和我们捐钱给贫困山区或者地震灾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看了人民网对柴静的采访,柴静是用自己的钱做的公益报道,她拒绝了一些公益组织的资助请求,该片的制作成本大约是100万。

作为一个同样对空气不满的普通公民,我愿意捐钱给柴静,希望她能够把对环保的关注当做一项持续事业持续下去,不再是完全凭兴趣,而是变成一项可持续的事业去做。

希望国内能够出现一批像她一样关注公共利益的人,更希望有一天,新闻可以公益化,可以被当做一份受人尊敬的终生职业。

设计头条

羊年之初,最大的网络营销事件:穹顶之下的传播

2015-3-1 21:41:28

设计头条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

2015-3-1 22:37: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