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爆红给营销传播的启示

2015年2月28日10点推出后,网络、移动端、自媒体无处不充斥着,讨论着的都是同一部纪录片,那就是柴静自费雾霾调查《 穹顶之下》,片子全场103分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雾霾是什么?第二,雾霾它从哪里来?截止20点13分统计:优酷401万,9088条评论。腾讯2620万,32760条评论(微信拉动)。搜狐76万,172条评论。乐视305万,36条评论。爱奇艺1万,15条评论。凤凰19万,15条评论,飞银手机报转发8万,评论3000条。土豆31万,1956条评论。可谓是一夜爆红,从柴静《穹顶之下》爆红给营销传播又有哪些启示呢?

 第一点:名人效应是柴静《穹顶之下》爆红的一个诱因。

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柴静本人的名人效应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名人制作,同样的作品即便是火起来也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发酵过程。众多被淹没的“xx雾霾调查”、“xx雾霾报告”也不乏是一个反证,名人能给传播带来众多的种子机会,也就能起到短时间的聚集效应。

 第二点:情感是爆红助推器。

柴静《穹顶之下》开篇讲述的是自己女儿,未出生就患上了肿瘤,成为传播的有力助推器。在这里笔者不去探讨诱发肿瘤的原因是不是因为雾霾,但“女儿病情”确实让《穹顶之下》更有感染力。

第三点:高质量的作品是爆红的基础条件。

自媒体时代,我们每天看的内容很多,但高品质的内容确实凤毛麟角,柴静耗时1年多,耗资上百万,像运营产品一样去运营内容,柴静《穹顶之下》展示了柴静走访污染源,多地区、多国家实地拍摄治理雾霾经验,可谓是内容制作精良。本次关于雾霾的调查也被誉为“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力的雾霾调查”

第四点:传播策略,让柴静《穹顶之下》爆红更有保障。

1.柴静《穹顶之下》视频的链接先在互联网圈的朋友通过微信转发朋友圈,并标注评论;

2.信息流通的人观看视频、飞银手机报、相关文章,再次评论、转发、传播;

3.人民网等大媒体、大平台的报道推出,再次引爆,引起各大网络媒体的跟踪报道;

4.一大批微信公众账号再次追踪报道,形成朋友圈的雪崩效应;

当然柴静《穹顶之下》的视频爆红还有诸多原因,比如“自费拍摄”“周末发布”“选题宽泛却有贴近受众”等,不管还有那些,《穹顶之下》一夜爆红真真切切的给我们的营销传播带来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也颇受启发。

设计头条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

2015-3-1 22:37:11

设计头条

如何打造一场《穹顶之下》式的成功营销:周末发布+情感煽动+柴静式的新闻符号

2015-3-1 22:44: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