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提到一句话:“孝义是山西的缩影,山西是中国的缩影”,而“雾霾”又可以说是关系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话题,进入归因框架,就牵扯出更多方面,某种程度上来说同样是一个“缩影”。下文进一步展开,在此不提。
首先,从选题的角度,雾霾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且近些年来被信息透明度增加之后,吸引的注意力更是空前,可以说关系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天然地具备有“贴近性”和“重要性”优势。
其次,知名记者柴静现身说法,名人身份也给片子带来了“显著性”的优势,顺理成章地使得这篇调查新闻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容易进入公共话题领域,引起广泛的讨论。(事实也是,在我个人的朋友圈里被刷屏)
再次,切入的角度,柴静选择了自身的做妈妈的经历来引入“雾霾”的话题,亲切而自然,并且这份温情风格也在整个演讲中延续:对于雾霾的关注是因为想要保护宝贝女儿而起,可以说下一代人出生起最清楚、显存而普遍的危险就是“雾霾”,柴静将这个看起来很大的话题变得与几乎每一个人有关(亲戚家也有类似情况,孩子出生后家里就买了空气净化器,轻易不带他出门,除非天气好),且以小见大地将“雾霾”与子孙后代联系到一起,表明这并不仅仅我们这一代人的问题,而是长远的考虑和紧迫的问题。
然后,本片的层层推进都相当自然,并未觉得有不连贯之处。因为它每一次推进都有着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追问”。 从最开始的设问:“雾霾是什么”到“雾霾有哪些危害”再到“造成雾霾的原因”,然后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是按照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来展开叙述,讲述故事。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本片的精华,也是最复杂和最有意思的部分,因为处处是“矛盾”,折射出了太多的社会问题,而“矛盾”和“冲突”,又恰恰是片子进行和发展的源动力。
来,重点到了 。
在此首先我提出之前我也一直存在着一个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生的副作用吗? 咱们从片子中慢慢了解答案。
现在咱们先来聊一聊“矛盾”:
矛盾一:“治理污染与解决就业”
治理污染关停工厂会导致工人下岗,就业下降,所以“不敢动”
矛盾二:“法律颁布与实施之间的巨大落差” 提到各种环境立法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多项法律执行次数是“0”,这个不寻常之处带来的追问就是,执法主体不明确,互相之间踢皮球,导致了法律成为一纸空谈
片中引用了习总的一句话:“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引人深思。
矛盾三:“执法部门权力的缺失却担负了重大责任”
去抽查加油站,老板一句“你有义务没有权力”,就把逼得没办法只能离开。
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的矛盾,没有强制力量实施法律,违法行为实际上并不承担任何法律后果,那么正如霍布斯所说“没有剑作为后盾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违法者依然故我。
无奈,只有无奈。
矛盾四:“行业标准规定的主体却与之是有直接利益关系”
石化行业主导标准的制定,不引入第三方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说白了就是自己说了算……
而且柴静提到为什么不引入第三方,或者为什么不由环保部门制定规则,中石化前总工程师和行业标准制定委员会主任曹湘洪说:“行业标准的制定,不应该找一个不懂炼油企业的人,环保部门,我认为他不懂”,“我认为”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经验判断”,“我认为他不懂”就是一个经验命题,经验命题都不是真理,都可以被证实和证伪,说这个话的人需要承担举证负担,可是片中他没有……
事实判断不应该取决于任何个人、团体或机构的立场,否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怀疑主义是宪政的基石,对于政府不透明决策天然的不信任,和对市场的信任是克服惰政和维护公众利益的不二法门。
矛盾五:“保护民族企业和维护公共利益”
国家财政补贴亏损的国有企业使其不至于破产,反而成为财政的无底洞。不严格规定汽车排放标准,理由是这会打压民族企业的利润,进而导致其经营出现问题,反而促使民族企业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污染排放量严重超标,其实都是损害了公共利益,源头在于“垄断”,改革需要壮士断腕,坚决引入市场机制,宁愿牺牲眼前而为长远考虑,才能催生创新。
遏制腐败,提高效率就是要把属于市场领域的权力还给市场。
以上列举出来很多的矛盾,在解决矛盾方面,本片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指导思想,本片的调查借鉴了大量西方国家的已有案例,使得解决方法有了直接的切实可行的借鉴,而不是停留在空想。
比如国内有法不依的现状,污染企业不去遵守法律,监管却不到位,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来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做的:
美国人也不愿意做与自己利益冲突的事情,片子中美国局长介绍,有40+%的人愿意遵守,又有40+%的人不愿意,但是面临严格的惩罚不得不遵守法律。汽车没有加装空气过滤装备的司机一次被查就要缴纳1000美金的罚款,高成本迫使他不得不去遵守法律。
美国的有法必依,一切都是在承认人性天然自私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利用人人心中都有的这“一杆秤”,让他们自己衡量利弊得失,形成守法比违法成本要低的意识,从而自发地遵守法律。
中国的问题呢?违法的成本比守法要低,于是……
再比如面临天然气,石油探明率低的问题,与西方国家对比,归因为国家垄断。西方放开垄断领域,信任市场进行资源的调配,探明和利用了更多的清洁能源。
片中有一句话:“垄断是创新最大的阻力”,
这几个解决办法可以对应上述矛盾的解决办法。
最后,柴静用自身的经历来解释了我们可以做到哪些,工地没有掩盖土堆,餐馆没有过滤装置,加油站没有油气回收装置,于是她拨打12369,问题都解决了,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普通人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再一次将看似很大的话题落地。
于是回到之前的问题: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生的副作用吗?真的是必然吗?柴静的片子已经提供了答案
如果展开讨论,还可以提到充分数据的使用、类似老罗的使用keynote的方式(郭某锤同学说:不是类似,这就是老罗团队做的keynote)、演讲与纪录片的结合(参考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不容忽视的真相》)、反垄断、法治,体量太大我容易hold不住,欢迎私聊吧……
新闻,尤其是调查新闻,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展示和认识延伸,揭露出社会问题的存在,吸引社会广泛关注并且推动其解决,我认为柴静的《穹顶之下》的主要意义在于揭露和帮助认识,而具体的落实还需要“厘米推进”,我个人认为这种揭示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而容忍和鼓励社会的监督,是国家自信和力量的标志。
就在我躺在床上用手机写完这篇评论时,扭头看了看窗外,习以为常的雾霾天、纷纷拔地而起的高楼、几年来井喷式增长的施工工地。
这些清楚且现存,就在我们身边,事实总是最有分量,且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