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的歷史再現:從《勇者無懼》與《自由之心》看電影中黑奴題材的展示

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事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刚结束,其中最为动人的时刻莫过于 9 次夺得葛莱美奖的 R&B 唱作人和钢琴家约翰传奇(John Legend)与饶舌歌手凡夫俗子(Common)在舞台上所表演的《逐梦大道》(Selma)主题曲〈Glory〉,而此曲也顺利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入围本届最佳影片的《逐梦大道》,以黑人民权运动中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领袖马丁・路德・金恩博士为主角,取材其自1965年发起由从萨尔玛(Selma)走到蒙哥马力郡(Montgomery)的示威游行活动,将黑人人权议题再度搬上大银幕。

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好莱坞不乏电影碰触类似的题材,像是大导史蒂芬・史匹伯(Steven Spielberg)的《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1985)、《勇者无惧》(Amistad,1997)、《林肯》(Lincoln,2012),或是李奥纳多·狄卡皮欧主演的《血钻石》(Blood Diamond,2006),以及近期在奥斯卡崭露头角的《姐妹》(The Help,2011)、《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2013),都不避讳地挑拣了种族之间的敏感议题。其中,黑奴血泪史的赤裸揭示更是多部电影试图展演的重点。然而,纵观导演们处理黑人题材的切入角度与呈现手法,以及文本对黑人真实历史的掌握,却隐含著电影语言当中值得深究的多重政治与文化符码。本文将以 1997 年由史蒂芬・史匹伯拍摄的《勇者无惧》,以及2013年由史提夫・麦昆(Steve McQueen)执导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自由之心》为例,粗略捡拾两部电影对黑奴经历再现的阐述与描摹,拼凑出以种族议题为主旨背后的各异样貌。

 

視覺的歷史再現:從《勇者無懼》與《自由之心》看電影中黑奴題材的展示

(图片来源:getmovieposter)

1839 年夏天,53 名黑人遭白人绑票,被关在西班牙奴隶船「亚美斯塔号」运往新大陆。黑人领袖Sengbe ‘Cinqué’ Pieh(Djimon Hounso饰)在侥倖之中挣脱身上的枷锁,并释放了同伴,抢下这艘奴隶船夺回自由。此时,船上剩馀的 44 名黑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回到非洲。 然而六週后,倖存的两名白人船员瞒过他们,仍把船驶往美国。上岸后,这些非洲人因谋杀船员的罪名受到审判。同时,西班牙女王向美国总统要求引渡这些属于西班牙的黑奴;两名海军军官也宣称黑奴是他们的战利品;另外还有人拿出了在古巴购买这些黑奴的证明。正当各方争执之际,废奴会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船公司负责人的 Theodore Joadson(摩根·费里曼饰)与友人 Lewis Tappan(Stellan Skarsgård饰)僱佣了不按牌理出牌的年轻律师 Roger S. Baldwin(马修·麦康纳饰),希望证明这些黑奴来自非洲,从而在废奴观念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为他们谋取自由。

視覺的歷史再現:從《勇者無懼》與《自由之心》看電影中黑奴題材的展示

(图片来源:viewing gallery)

这便是《勇者无惧》据以蓝本的史实。由于当时从非洲走私黑奴已经是犯法的,在证明「亚美斯塔号」上的黑人来自非洲,等于是非法走私黑奴的受害者后,地方和高等法院都获判无罪。但是,当此案成为美国南北方分裂的象徵,支持奴隶制度的美国总统为了避免引发美国内战,于是指派法官做出不利的裁决。而当此案送到最高法院进行上诉时,前任美国总统便决定挑战现任总统的作法,并捍卫美国司法制度的独立性。不过,对于受审判的黑人来说,这和政治理念无关,他们争取的是人类天赋的权利——自由,全片最终也已释放黑人作为结局。

視覺的歷史再現:從《勇者無懼》與《自由之心》看電影中黑奴題材的展示

(图片来源:sky movies)

《勇者无惧》花了不小篇幅拍摄黑奴在船上对抗奴隶主的桥段, 也不乏让观众看见一些黑奴受苦受难的影像,更呈现黑人坚忍不拔、追求自由的勇气,并最终得以在美国这块自由的土地 ,获得司法上人权的胜利。可是,换个角度来看,这群黑人在还没有被白人强行抓走之前,本来就是自由之身,不是吗?《勇者无惧》就像好莱坞大多数试图探讨奴隶制度,多半是以「控诉」为主题,让观众同情黑人、鄙视虐待黑人的白人、并且唤醒大众对于人类有这段历史的匪夷所思感。但是从这种观点出发,却又逃不开美国本位主义的黑人伤痕电影,不但以白人为主角与主要叙事观点,更关键的是,背后藏不住对美国这个象徵自由、平等、各民族共荣国家的歌颂。

另外,在电影有些地方的处理上,可以感受到导演仍有稍嫌煽情过火的瘕疵,如描写西班牙小女王的情境,除了显现自负的美国民主体制对君主独裁的嘲弄,只有荒谬二字可以形容。而黑人男主角在法庭上突然大呼「给我自由」的场景,也许有些人觉得激昂澎湃,但我却著实有些尴尬。 当然,《勇者无惧》确实花了力气让我们看见黑人主动争取自由的主体性,但即使用了 Djimon Hounsou、Morgan Freeman 这样出色的演员,他们的角色不只是仍较其他白人角色来得扁平,从剧情轴线来看,观众甚至会将高潮放在白人前总统在最后挺身而出,隐然归结出这些美国白人对自由平等的贡献。

視覺的歷史再現:從《勇者無懼》與《自由之心》看電影中黑奴題材的展示

(图片来源:EJI)

至于《自由之心》 ,如果说是为美国种族电影立下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应该是毫不为过的。片中不论是伏笔、倒叙、无言的空景镜头、以汉斯・季默(Hans Zimmer)独特节奏配乐搭配的巨大轮船机械影像、长时间的主角眼神捕捉、特长时间的主角被私刑垂危挣扎场景定格、微光中象徵希望的信件书写、以及暗喻对人性失望的信件销毁馀烬画面……等等,这一切都让人感觉这部影片像是一场现代画展。不过,更值得讚赏的,是史提夫・麦昆在影视观点的突破。

《自由之心》是根据黑人主角Solomon Northup在 1853 年出版的回忆录《12 Years a Slave》而改编的电影,因此它是纪录一个自由人遭绑架后当了12年奴隶的过程,彻底地从黑人视角、黑人经验看待这段历史。从主角(Chiwetelu Ejiofor 饰)的眼中,我们看到了善良白人面临自身利益纠葛时,还是以自保为重的天性(第一任主人)、凶残白人获得法律保障的愚昧无知(第二任主人)、潦倒白人温和友善却是伪善不义的奸滑可怕(出卖他的白人工人)、还有服膺宗教的外地白人才能实践的勇敢正义(布莱德・彼特饰演的加拿大人)。

简单地说,我们在这个故事中,从黑人的视角看到了比同类型影片中更多当时的白人形象,而非只是如《勇者无惧》当中非善即恶的白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藉由 Solomon 而看到各种黑人角色,或者应该说,看到了黑人就像是如同白人、如同你我一样,有著複杂的情感与心路历程。其中,有的是天真易受骗的(如主角自己)、有的是忠心耿耿的(如同船被赎回的同伴)、有的是懦弱的(失去儿女只能不断悲泣的母亲)、有的是韧性求生的(主角与女工 Patsey 身上的鞭痕)、有的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工作伙伴的圣歌合唱)、有的是无法面对现实的(Patsey 的求死)、有的则是可以妥协的(黑人贵妇的自白)。

視覺的歷史再現:從《勇者無懼》與《自由之心》看電影中黑奴題材的展示

(图片来源:thecommontator)

这部电影不美化白人但也不美化黑人,它以血淋淋的鞭打、性侵等画面来让观众感同深受黑人的苦难,也用主角长时间的吊颈痛苦画面来让观众体会黑人的自保冷漠。同时,它不丑化白人也不丑化黑人,它只是让我们看到在时代氛围影响下各种平凡人性的呈现。它唯一的批判对象是人性中的贪婪不义,这是无法归咎于时代伤痛的人性原罪。导演并没有立场、也没有意愿责怪任何人,它在剧尾时让主角呈现出的愧疚,解释了一切。当 Solomon 在重获自由时,也只能对身处炼狱的女配角Patsey(Lupita Nyong’o饰)匆匆一抱、不得不快速离去。毕竟,求得自保是人之天性、道德勇气都是旁观者的风言凉语。

視覺的歷史再現:從《勇者無懼》與《自由之心》看電影中黑奴題材的展示

(图片来源:redbrick)

从主角获救后的短短剧情,让我哭得一蹋糊涂。我可以感受到导演想透过 Solomon 让观众随著经历这一切后,了解在时代的集体错误意识下,我们对人性中懦弱、愚昧、自保等等弱点,是可以选择宽容与谅解的,但对贪婪却不应容忍与姑息的立场。当然,《自由之心》片中有存在著一些美中不足的桥段,一是在呈现凶残主人(Michael Fassbender 饰)与妻子间的矛盾,叙事上有些冗长且不太连贯。二是善心的加拿大人(Brad Pitt饰)与凶残主人间关于奴隶制度的对话,说教意味太浓了反而显得刻意而多馀。纵观而论,黑人奴隶制度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让他们在国家的发展中付出了极大的社会衝突代价。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一群有良心又有才华的电影工作者,如何藉由电影化解种族心结与历史创伤的努力。

比较《勇者无惧》与《自由之心》对黑奴历史的刻画,它们都试图透过发生的平台回应那个黑暗时代之欠缺及需求,反映一定程度的真实景况。而或许是在距《勇者无惧》又过了十多个年头,《自由之心》更不会受到大环境的限制做出太多妥协,又或许是导演的艺术理念根本差异所致,获得奥斯卡殊荣的《自由之心》确确实实减少调味佐料而高唱写实,屏弃了迎合特定族群的偏好、拆解了强加浪漫虚幻的美梦,达到了为历史造影的功能。

不过,同时我们也并不会否认《勇者无惧》的贡献。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A. Tonybee)在其经典名著《历史的研究》一书中曾指出:「( 所有的历史) 不能完全没有虚构的成分。光是把史实加以选择、安排和表现,就已经是在虚构范围所採用的一种方法」,此外他也说:「历史学家如果同时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因此, 一成不变的确定「史实」并不存在,即使是最为忠实的史料,其中也难免带有各种观点、意见,甚至于偏见。无论是《勇者无惧》、《自由之心》这样的黑奴历史电影,还是其他如《逐梦大道》等涉猎黑人民权议题的影像作品,他们对史实的鎔铸与再造,绝对都对已经无法发声的过往有著无比的意义甚至是贡献。

设计头条

好设计 ≠ 花俏设计,像这杯底藏了一座山脉的玻璃杯

2015-3-9 22:27:52

设计头条

漂浮的芭蕾舞美少男

2015-3-15 23:02: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