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艾伦·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他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对于“悖论”的思考成了现在的计算机 “bug”,他对于机器思考的判定——“图灵测试”,还在继续影响着人工智能界。
好奇心:毫不夸张地说,1980 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科技创业公司、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应该向计算机科学的“祖师爷”图灵缴纳专利费。
1939 年春的一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一早起就开始期待着今日的课程。他于年初在剑桥大学开设了一门《数学基础》的课,由于懒得费心思跑到教室去,所以这门课就开在他的办公室。所有听课的学生都要带着板凳来,否则就只有坐在地上了。
维特根斯坦最初对这门课并不兴奋,只把它当作保住教职的工作而已。此时他已经确定将接替 G.E.摩尔担任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尽管正式任命书要等到 10 月份。于他而言,对着学生重复自己的理论实在无趣,他期待有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来刁难自己。
没想到这个对手真的出现在自己的学生中。这个名叫艾伦·图灵的学生相貌平平,但看起来稳重老成,这和他的论述风格如出一辙。他对维特根斯坦论证切中肯綮的质疑,每每激起后者的辩论欲望。
为今天课堂上的争论,维特根斯坦已经准备了很久。在他看来人们对悖论的存在过分关注了,他认为这不过是自寻烦恼,现在他想听听图灵怎么看。
课程一开始他就声称“谎言者悖论”是个无意义的游戏。图灵反驳称,悖论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在于,人们总能根据一句话是否矛盾(contradiction)来判断对错,但人们无法发现悖论本身的矛盾之处。
维特根斯坦从左到右用这四张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正中维特根斯坦下怀,他先后画出了四张图来描述悖论出现的原因。他认为如果脱离图画,悖论作为论述根本就无从理解。或者说,要么悖论不是一个论述,要么悖论就是一个无意义的论述。
他还用国际象棋举例子,要想游戏正常进行,棋子只能走在格子里;棋子走到格子外既不能算错,也不能算规则不完整,它只是不被允许。数学中的悖论也是一样,没有意义。
图灵再次反驳道:“国际象棋的情况和数学中的情况不一样。象棋中,老师不会走到棋盘外但孩子会;而在数学中,这两者都会被接受。”
“好吧,但这又会造成什么损失呢?”
“除非将数学投入实际应用,否则确实不会有损失,但一旦在实际中应用,那就可能造成桥梁坍塌这一类的惨剧,”图灵坚持道。
“好吧,所以现在桥梁会因为一个理论上显得重要的矛盾坍塌了。我太笨了以致于无法想象它成真,这个问题留到下堂课吧”。
最终他俩的争吵不了了之。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研究道路,维特根斯坦在其开辟的日常语言哲学上影响深远,而图灵则部分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日常。
在与维特根斯坦短暂交汇后,艾伦·图灵继续他在 1936 年提出的停机问题(一种悖论)的研究,并且在几十年后,就像他当初寓言的那样,这一悖论成功在现实世界中造成了“桥梁坍塌”——计算机 Bug。
既具备一流数学家、逻辑学家的大脑,能够思考艰深的理论问题;又兼有工程师式思维,善于将这些理论与现实对接,艾伦·图灵当仁不让成为了 20 世纪对现实生活影响最大的几名科学家。
仅仅依仗 1936 年他 24 岁时发表《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这一篇论文,就使其程序员祖师爷的地位无可动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的图灵机模型规范了机器进行演算所需必要的组件,包括运算、存储、程序、呈现等等,为当今所有计算机、复杂设备提供了设计雏形。
1950 年,他又发表了名为《计算机与智能》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图灵测试这样一个能够有效地判断机器智能水平的实验,并且他还认为机器有可能具备思维能力。图形测试至今仍然是用来衡量人工智能水平的重要工具。
此外,图灵在二战中协助英国军方破译了德军的密码系统 Enigma,极大地提早了盟军胜利来临的时间。他也因此无心插柳地推动了密码学的发展。
可以说,今天最时髦的产业,如计算机、人工智能、复杂系统都和图灵的开创性工作息息相关。调侃来讲,1980 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科技创业公司、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应该向图灵缴纳专利费。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图灵还是一个世界级的长跑选手,他马拉松的最好成绩 2 小时 46 分 3 秒只比 1948 年的奥运冠军慢了 11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