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简称BAT)如何通过对外投资,控制了整个中国互联网江湖?《商业周刊/中文版》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并归纳了三家公司超过 200 桩投资交易,试图用一张图表,展示投资信息和投资版图,并邀请互联网分析师尹生撰文,分析这一轮轮由 BAT 主导或参与的密集投资,会对中国互联网行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BAT 终极之争:连接权与护城河
过去中国创业者们最担心的是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简称BAT)是否会复制它们。现在,这个话题已经演变为,BAT 是否会投资甚至收购它们。在过去那种“被复制”的情况下,创业者们还有成为下一个BAT级存在的机会——前提是克服BAT的关注;而在当前的境况下,中国的创业者,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则是:如果不能入局BAT(被投资或收购),往往就意味着衰落甚至死亡。
这种变化的影响在最近已经集中爆发:几个月前还怀着“成就千亿美元市值”梦的美团创始人王兴,以及梦想将大众点评打造为本地生活入口级公司的张涛,突然之间宣布两家公司将合并;此前一直打得不可开交、都希望做中国的 Priceline 的去哪儿和携程,也闪电宣布结合;各自承载着中国版 Uber 梦、相互刺刀见红的滴滴和快的,已然携手入梦。
所有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整合背后,都离不开 BAT 的排兵布阵。
在一日千里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大战中,表面上的主角是这些陷入剧烈竞争的创业公司,但实际上,它们不过是BAT的代理人——尽管有时这些公司自己对此也可能不自知。道理简单而直接:对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而言,要想成功,就必须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以及用户流量等方面的支持,而BAT有这些资源。
根据最近一期季报,截至9月底,百度手握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110亿美元,阿里巴巴为166亿美元,而腾讯的现金净额和股权与金融资产价值合计也超过100亿美元。这还没有计算这些公司利用杠杆的融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3年不到的时间里,BAT用于外部投资和收购的资金,累计可能超过了人民币上千亿元。规模最大的一起,是今年10月中旬阿里巴巴斥资45亿美元对优酷土豆发起的全资购案(截至发稿,该交易尚未最终完成)。
不仅对外出手阔绰,在对内投资上,这些公司也毫不手软,比如百度几个月前就高调宣布要在自己看重的本地生活O2O领域投入30亿美元,有分析指出,正是这笔投资直接迫使美团和大众点评走向合并。
对BAT而言,资本市场的战争只是业务市场竞争的延续。
几年前,BAT主要的战略还是内部增长,复制、阻击有潜在竞争关系的创业项目,为其通用的反应模式。自奇虎360与腾讯在互联网安全领域叫板并公开冲突(著名的“3Q大战”)之后,在外界希望这些公司采取开放态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压力下,这些公司开始转向平台化和开放生态模式,于是,对外投资和收购取代了内部投资。
这只是BAT转变的很小一部分动机,最大的动力来自其自身的转变需要。3Q大战前,三家公司各自的人员规模比现在少得多,营收规模也刚刚接近或超过百亿元规模,而过去十年来互联网领域最大的变量——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BAT各自所处行业的增长基本都还在50%甚至100%以上。
当时,内部的增长足够支撑公司的高成长,而且内部的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可能要超过外部创业公司,因为外部创业公司虽然在灵活性上有优势,但由于在核心的市场很难突破,因此成功概率很低。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移动互联网、规模增长带来的内部效率下降、外部开放呼声增大,以及投资砍价能力增强,共同推动了BAT的战略大变轨。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在各个细分领域催生了新的力量,比如米聊之于QQ、O2O之于过去的纯线上模式;另一方面,外部创业者更少被惯性拖累,因而容易适应新的业务发展相应的商业模式。
换句话说,投资比亲自参与更能让BAT避免错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机会,从而避免将自己置于潜在颠覆者的威胁中。无论是滴滴快的、小米、陌陌、猎豹移动,还是携程去哪儿,这些后起的小巨头都直接或间接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无论它们加入哪一个阵营,都会对未来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BAT很快就发现,当它们和独立的纯粹的投资机构去竞争一个项目时,往往能更掌握议价主动权,因为创业者会更看重它们的资源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这会产生协同溢价,而BAT往往能获得这种溢价的绝大部分——它们只需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获得一个项目的投资机会,而这也会激励BAT更多地去投资新项目。
上述这种BAT出于防御或增长需要进行的资本战争,统称为“护城河战争”,即在一个变化了的时代,避免潜在颠覆者的威胁,增加外部增长动力,强化核心业务。
但在所有的动力中,还有一种影响更为深刻,即围绕“连接权”展开的战争——它才是BAT的终极战争,是资本大战的真正导演,也是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商战的主要地方。
从长远看,BAT做的是同样的生意——连接。尽管目前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分别是搜索(连接人与信息及服务)、电商(连接人与商品)和社交(连接人与人)。
对于一种基于连接的商业模式而言,入口、连接支撑、连接效率和连接广度(即可连接性),缺一不可。成为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入口已经是一件极有挑战性的事情,但即便做到了这点,如果支付、物流等运营支撑能力跟不上,没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需要,也可能使用户远离自己,从而错失第一入口的地位。
因此,BAT 在资本市场的首要行动目标,就是捍卫这种可连接性和连接能力——可以把它们统称为“连接权”。
当我们讨论腾讯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和百度之间的相互屏蔽时,当谈到京东放弃支持支付宝时,我们实际上触及的是连接权。如果未来某一天,菜鸟物流占据中国物流能力的半壁江山,理论上它可以不向百度和腾讯阵营开放其物流能力的连接权。
当我们谈到大数据时,我们依然是在谈论连接权问题。目前的现实是,BAT分别掌握着一般型数据、交易型数据和关系型数据领域的话语权,但彼此间并不开放。于是,为了建立完整的大数据,它们只好自己进入其他两个领域——比如阿里巴巴通过微博、陌陌试图掌握关系型数据,腾讯和百度则正努力进入交易型数据领域。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内容领域的资本竞赛,以及三家公司在O2O领域的角逐,同样是为了连接权:积累足够多的内容和服务可连接性,这样就能掌握用户的时间,获得更多用户的钱包份额,从而巩固其入口地位。
归根结底,由于缺乏一个市场广泛接受的、有法律约束力的连接权开放和公平使用规则,任何公司(包括BAT)要想做通连接的生意,要么自己控制这些能力和资源,要么加入某一阵营以享受不完全的连接权。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全社会的重复投资,但对于三家公司的战略安全却是必需的。
这种现实和战略选择,将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试图颠覆BAT将变得更难,它们已经控制了整个中国的互联网江湖。而从长远看,三家公司将重构中国的经济版图,可能谁也无法完全“消灭”对方,但各自的连接效率和整个生态的生产率,将决定其能在未来中国经济中占据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