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ord Wide Fund for Nature,下文简称 WWF)的标志是平面设计史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标志之一,辨识度和流传度都很高。黑白两色本来就很具视觉吸引力,而图案上那只大熊猫憨态可掬,仿佛正朝你走来。这个标志既能引起观者注意,又能激发人的情感共鸣,在帮助 WWF 塑造出关怀、负责任的形象上起了不小的作用。
不过,白俄罗斯平面设计师 Yana Makarevich 觉得,如果对这个标志加以完善,它和 WWF 还能唤起人们更多对环保的关注。
大熊猫、大猩猩、企鹅、陆龟
Yana Makarevich 发起了一个“不仅仅是熊猫(Not Just a Panda)” 推广活动。她在 WWF 的熊猫标志基础之上又重新设计了几个新标志,它们分别刻画了同样濒危的动物,比如山地大猩猩,加拉帕戈斯企鹅,马达加斯加陆龟。
Makarevich 同意这个知名的熊猫标志确实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她认为 WWF 可以通过这些图标的设计向人们传递更多信息,让大家认识到还有很多即将从地球上消失的动物。
在新设计的标志中,Makarevich 所用的线条、形状完全是原来标志上用到的那些(比如说企鹅的翅膀和身体是大熊猫的前肢,陆龟的腿对应大熊猫的眼睛和耳朵),同时在风格上也与后者保持一致,简明,生动。
图标变化
拉远了看,企鹅和乌龟的轮廓清晰些
设计师也四处推广起自己的标志(但这小广告贴的)
唔,可能最大的区别是大熊猫一看就是大熊猫,而那只山地大猩猩,你得停顿几秒、召唤一下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才反应过来它是大猩猩。
说起来,要设计出一个像 WWF 大熊猫一样特点鲜明的标志,其实要考虑很多东西。而这只大熊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个设计的诞生还要回溯到 1961 年,那时伦敦动物园迎来了一只叫 Chi-chi 的大熊猫。大熊猫少有,它又曾在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动物园里待过,因此算是动物界的大明星了。
同一年,WWF 在瑞士刚刚成立,正在筹划推出一个有强烈辨识度,并且能跨越语言障碍的标志。WWF 的创始人们最后商讨决定以可爱 Chi-chi 为原型,他们相信这只胖乎乎、毛茸茸、眼睛黑黑大大的熊猫出现在图案里肯定能引起大家的喜欢和 注意。
于是,先是英国艺术家 Gerald Watterson 画出了草图,图中的 Chi-chi 倾斜着身子。基于这张草图, WWF 的创始人之一 Peter Scott 最终完成了第一个官方标志。
一开始由 Gerald Watterson 画的草图
WWF 标志历年变迁
“我们想用一只好看的,濒临灭绝的,特点鲜明,足以吸引到世界上很多人喜爱的动物。”这很好理解,也是我们对于这个标志的最常见的解读。
“而且我们还希望这只动物用黑白色就能完成,这样可以节省印刷上的开销。”Peter Scott 继续解释道。在 WWF 成立早期,颜色对比强烈的大熊猫还帮他们省了不少钱呢。
在1978、1986 和 2000 年,WWF 的熊猫标志发生了一些变化,画面里的 Chi-chi 稍微改变了它的姿势。2000 年的版本一直沿用到现在。
也许不能绝对论地说用大熊猫就是最好的选择,但考虑到视觉效果、审美因素和早期的经济成本,我想 WWF 真的完成了一个好设计,也最终让这个标志深入人心。